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超240万,死亡率高达20%,致残率超75%。中风(脑卒中)是威胁生命的“头号杀手”,但每早1分钟溶栓,可减少190万脑细胞死亡。
一、FAST识别法:中风预警的“秒级判断”
中风发作时,脑细胞每分钟死亡190万个,快速识别信号是抢救第一步:
F(Face)面部下垂:微笑时一侧嘴角歪斜,或单侧鼻唇沟变浅;尝试鼓腮漏气,或无法闭紧单侧眼睛。
A(Arm)肢体无力:抬起双臂,10秒内一侧手臂下垂或无法平举;握拳测试:单侧手部无力,或无法完成抓握动作。
S(Speech)言语不清:重复简单句子(如“今天天气晴朗”)含糊不清;命名物品困难(如无法说出“手表”“钥匙”)。
T(Time)立即就医:出现上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记录发病时间;避免自行驾车或等待症状“好转”,拖延1小时致残率增加30%。
二、急救流程:争分夺秒的“生命接力”
中风抢救需全程高效协作,家属需配合完成以下步骤:
1. 现场处置:
· 避免摔倒,让患者平躺,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窒息;
· 解开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 避免喂水、喂药,防止误吸。
2. 院前沟通:
· 向120调度员清晰描述症状(如“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清”);
· 告知患者既往病史(高血压、房颤、糖尿病等);
· 优先送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卒中地图”查询)。
3.院内配合:
· 提供准确发病时间(至关重要,决定能否溶栓);
· 配合完成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
· 签署溶栓知情同意书时,无需反复纠结风险,优先抢救生命;
三、溶栓治疗:打通血管的“精准拆弹”
溶栓是缺血性中风的核心治疗,需严格把握时间窗和适应症:
1. 治疗原理:
· 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 发病4.5小时内为黄金时间窗,部分患者可延长至6小时。
2. 禁忌症:
· 近3个月有脑出血、严重外伤史;
· 血压>185/110mmHg(需先降压);
· 近期手术史(如心脏支架植入<3个月)。
3. 疗效与风险:
· 溶栓后3个月内完全康复率提升30%;
· 出血转化风险约6%,但致死率不足1%。
四、出血性中风应对:与“脑出血”赛跑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占中风的15%-30%,急救策略完全不同:
1. 识别要点:
· 突发剧烈头痛(“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
· 喷射性呕吐、意识丧失、癫痫发作。
2. 急救禁忌:
· 禁止使用阿司匹林(会加重出血);
· 避免移动患者头部,防止二次损伤。
3. 治疗原则:
· 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如出血量>30ml);
· 控制血压(目标<160/90mmHg);
· 降低颅内压(甘露醇脱水治疗)。
五、中风预防:从“源头”掐灭风险
90%的中风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避免,需建立三级预防体系:
1. 一级预防(健康人群):
· 控血压(<140/90mmHg)、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
· 戒烟限酒(每日酒精量<15g)、减重(BMI<24);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
2. 二级预防(高危人群):
·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华法林、利伐沙班);
· 颈动脉狭窄>70%者行支架植入或内膜剥脱术;
· 定期监测血脂(LDL-C<1.8mmol/L)。
3. 三级预防(康复期):
· 康复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每日≥1小时;
·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抑郁焦虑;
· 预防复发:坚持服药(阿司匹林+他汀)、定期随访。
中风急救是与时间的赛跑,FAST识别、高效急救、精准治疗、预防复发是四大关键环节。
记住:中风是“可防可控”的疾病,早发现1秒,多挽救190万脑细胞;早治疗1小时,多12%康复机会。从今天起,学习急救知识,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
初审: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袁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