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风暖,杏林星聚。6月7—8日,国际生殖遗传学会(ISRG)2025年学术年会暨湖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这也是ISRG年会首次在中国中部地区举办。
本次大会共设两大板块、9大学术论坛,吸引了20余位全球生殖遗传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及800余位行业内学者、临床实践者,围绕生殖与遗传学领域热点问题、前沿进展与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多位权威专家带来自身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最新观点、学术结论、典型经验等,为大家带来学科发展的最新洞见。
6月7日,ISRG主席、本次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湖南省医学会会长陈小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平安,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湘雅医学院院长、芙蓉实验室主任陈翔教授等为大会开幕致辞。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人类干细胞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林戈教授主持。
在大会开幕式上,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指出:“国际生殖遗传学会始终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殖医学学术共同体,推动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他强调,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使个人基因组分析变得高效经济,无创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和体外胚胎成熟等突破性技术正在重塑生殖健康领域,为遗传病防控和妊娠质量提升带来革命性变革。坚持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与科研协作,才能真正推动生殖医学领域的持续进步。
在大会报告环节,我国人类生殖工程创始人之一、中南大学教授、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首席科学家、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卢光琇教授以“遗传性肿瘤和罕见病综合防控的长沙模式”为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生殖细胞的基因缺陷是遗传性肿瘤和罕见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需要实施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卢光琇教授表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家系调查—基因检测—生殖干预”这一遗传性肿瘤和罕见病综合防控的“长沙模式”,将遗传性肿瘤和遗传性罕见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下沉到基层,实现了“患者直接到医院就诊”发展到“社区筛查与医院就诊并重”的新策略。
随后,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以“微观生命解码促进临床学科发展”为题,从微观视角切入宏观医学命题,系统阐释了生命起源的关键科学问题,从“母源基因组信息”“人类表观遗传的调控”“X染色体的调控”以及“环境对健康生育的影响”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深入剖析梳理。乔杰院士特别指出,掌握生命密码的解读能力,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健康命运,这既是科学使命,更是时代责任。
中国科学院黄荷凤院士聚焦“慢病遗传学风险评估与源头防控”,探讨慢性疾病的遗传机制与预防策略。黄荷凤院士指出,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肿瘤及慢性疾病,为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科学策略。慢性病的防控依然任重道远,需从生命早期源头着手进行防控,尤其强调了多基因疾病源头防控的重要性,倡导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实现从孕前到老年的全程精准防控。
中国科学院陈子江院士深入探究了“卵巢衰老的遗传前沿与展望”,为女性生殖健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陈子江院士提出“解析遗传学致病机制将成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突破口”。她强调,遗传共定位分析为探索卵巢衰老与全身衰老的共同驱动因素提供了全新研究路径,而遗传-环境交互分析则为解析卵巢衰老的复杂遗传模式和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建立有效的卵巢衰老早期预警系统需依托大规模随访数据的长期积累和多维度数据的整合分析。这不仅为女性生殖健康维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更为延缓衰老、提高生育健康水平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分子医学讲席教授、贝德福德研究基金会专家、美国出生缺陷基金会学者奖、英国生殖与生育学会 Hammond 奖章获得者David Albertini教授探讨了体细胞因素对卵母细胞发育潜能的调控:遗传与环境间的微妙平衡。他指出,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卵母细胞发育,并与卵巢体细胞相互作用,其中表观遗传的影响尤为不可逆,导致纠正卵母细胞缺陷面临挑战。他呼吁多学科合作,以深入理解女性生殖疾病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从而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
中国科学院谢晓亮院士介绍“基于培养液开展胚胎基因组无创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展示辅助生殖技术的新突破。谢晓亮院士自2011年起深耕高通量测序研究,到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技术的创新,在领域内都取得重大的突破。谢晓亮院士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和典型案例,系统展示了基于利用胚胎培养液精准评估致病性的实验技术和算法,在多种疾病检测中均展现出卓越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本次学会由国际生殖遗传学会(ISRG)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联合承办,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芙蓉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人类干细胞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林戈教授介绍,生殖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在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正迎来革命性发展。本次大会聚焦辅助生殖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全球学者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共绘学科未来蓝图。
初审:田文娟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