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举办的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刘起勇提醒公众,当前蚊虫活动频繁,须注意防范,“涂抹香油或酒精能让蜱虫自行脱落”“被蚊子叮咬后涂抹牙膏或肥皂水能预防传染病”等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刘起勇表示,蜱虫通常会将口器刺入人体皮肤,吸血后体积变大,一般可达它们身体的5倍以上。它的唾液里携带多种致病性病原体,可导致莱姆病、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恙螨幼虫藏在草叶腐土中,人类被其叮咬后,皮肤上形成绿豆大小的红肿水泡,中间可能有焦痂。人体皮肤接触隐翅虫体液,会引起条状、片状或点簇状的水肿性红斑甚至溃烂。
发现蜱虫附着皮肤,可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缓慢垂直向上拔出,切勿旋转或猛拉,以免口器断裂在皮肤内。如果情况允许,最好是就医,进行专业处理。“涂抹香油或酒精让蜱虫自行脱落”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刺激蜱虫会使其加速分泌唾液,增加被蜱虫携带病原体感染的风险;蜱虫被刺激后会收缩身体,有可能出现叮咬越来越紧的情况,甚至导致口器断裂并残留在人体皮肤,引起局部炎症和感染等。
隐翅虫被称为“飞行的硫酸”。发现隐翅虫附着皮肤,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应该轻轻吹走或甩开。如果不慎拍打导致隐翅虫破裂,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左右,不要涂抹碘酒、牙膏、生姜汁等,以免加重皮损。
刘起勇介绍,全国疾控系统蚊虫生态学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南方省份媒介伊蚊(俗称花蚊子)密度处于快速上升期,广东、云南等局部地区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须重点防范。“被蚊子叮咬后涂抹牙膏或肥皂水能预防传染病”的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牙膏和肥皂水仅能缓解叮咬后的瘙痒症状,若被携带病原体的蚊虫叮咬,涂抹这些物质无法阻止被感染。
蚊虫通常在温度25℃、湿度80%的潮湿环境最活跃,尤其喜欢栖息在高草区、灌木丛和积水附近。预防蚊虫叮咬须做到“四要”:第一,外出时要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袖口和裤口,选择光滑面料的衣物;第二,裸露皮肤及衣物要喷洒含避蚊胺的驱虫剂;第三,户外活动时要尽量避免直接在草丛、灌木、树荫下久坐或躺卧;第四,进入室内时要仔细检查全身。
刘起勇提醒,被蚊虫叮咬后,若出现持续发热以及皮肤红肿、皮疹、被叮咬处发黑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初审:汪 杨
复审:傅仁斌
终审:罗 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