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生物材料学会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会科普 > 正文

材料科技如何重塑海上力量格局(上)

2025-07-17 19:49 作者:杨阳 穆建栋 任家琛 来源: ​光明军事 1次阅读

战争史反复证明,武器对材料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从冷兵器时代的青铜与铁器之争,到工业革命后装甲钢与铝合金的博弈,再到现代军工对钛合金与复合材料的探索,所有时代的军事指挥官都面临这个核心矛盾——他们既需要武器足够轻便以保证机动性,又要求其具备强大功能性与环境适应性。这种矛盾在海军装备发展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19世纪的铁甲舰为追求防护不得不牺牲航速;二战时期的铝合金舰桥减轻重量却降低了抗毁性;当代舰艇虽采用钛合金实现强度与耐腐蚀性的统一,但天价成本又成为新的制约因素。材料科学的每次突破虽能暂缓矛盾,却永远无法终结军事领域对“完美材料”的追逐。

复合材料的诞生,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希望。它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复合而成,其核心在于基体与增强体的协同作用——基体负责传递载荷,增强体则承担主要应力,二者通过化学键合与机械互锁实现性能的飞跃。这种独特的微观结构使复合材料能够突破单一材料的性能天花板,在原子-微米-宏观多尺度上实现性能平衡,从而同时满足轻量化、强度和耐腐蚀性等关键指标。复合材料军事应用史,正是一部人类不断突破材料局限、重构战争规则的史诗。

复合材料的历史演进

古代军事复合材料的萌芽是天然纤维、自修复混凝土与复合材料原始工艺的交织演进:美索不达米亚的胶合板战车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复合材料应用实例,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400年,是天然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雏形。当地工匠将木条以交叉角度粘连制成胶合板作为复合材料的基体,最终得到的板材抗弯强度较实木提升300%;在此基础上以动物胶与沥青混合物等材料作为增强体,通过弹性变形耗散冲击能量。这种材料使得战车在重量减轻的同时保持了足够的强度,最终助力苏美尔军队称霸青铜时代。古罗马混凝土也是古典时期经典的复合材料之一,其以石灰作为基体,火山灰作为增强体。前者酸化过程中形成细微小孔,后者与海水反应生成雪硅钙石晶体,并自发填充在微孔之中,形成牢固的板状结构,极大增强了材料的强度。古罗马混凝土的代表之作是奥斯提亚港的混凝土防波堤,其虽历经2000年海水侵蚀,但强度仅衰减3%,成为古代军事工程学的巅峰。

工业革命时期,复合材料的军事化体现在酚醛树脂枪托、玻璃钢潜艇耐压壳与复合木材战机的技术突破:1907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发明的酚醛树脂标志着人工合成基体材料的诞生,其与纤维素的结合代表复合材料正式迈入工业化时代。而这些新一代复合材料的军事价值在一战期间爆发——木粉增强酚醛树脂的比冲击韧性是黑胡桃木的3倍,应用在枪托上使李-恩菲尔德步枪射击稳定性提升25%。1930年,玻璃纤维与聚酯树脂的结合则催生玻璃钢,其强度重量比达到钢材的5倍,成为二战期间军用船舶的关键材料。德国通过在U型潜艇的耐压壳体上使用玻璃钢使VII型潜艇潜深达230米,远超盟军深水炸弹的预设攻击深度,使其生还率大大提高。英国“蚊式”轰炸机通过采用桦木单板与树脂复合的“Delta木材”,在保持轻盈的同时抵御德军防空火力,战损率远低于当时常规金属飞机。

冷战时期,高技术复合材料在碳纤维导弹整流罩、非磁性扫雷舰与烧蚀型陶瓷鼻锥的对抗博弈中崛起:1961年PAN基碳纤维之父近藤昭男发明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碳纤维增强基复合材料),其比强度是钢的10倍,蚀率仅为酚醛玻璃钢的五分之一,这种性能优异的材料迅速应用于潜艇耐压壳体与导弹整流罩,使美国“民兵”导弹再入速度飞升至23马赫;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采用凯夫拉-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声呐罩,将水下探测距离提升40%;苏联开发STET环氧胺玻璃钢,用于建造1252项目320型“伊祖姆鲁德”扫雷舰,其非磁性特性可规避水雷磁引信。至1980年代,为应对美国海军威胁,苏联开发出Si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其强大的抗热震性和断裂韧性应用于“花岗岩”反舰导弹鼻锥,成功越过了超音速的门槛,使得突防成功率跃升,直接催生了“饱和攻击”战术。

新世纪的舰船材料革命体现在纳米增强驱逐舰、雷达-桅杆一体化设计与全复材无人艇的全球竞速之中:纳米技术与3D打印重塑了复合材料边界。美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采用碳纳米管增强环氧树脂,舰体抗冲击性能大幅提升;俄罗斯“戈尔什科夫”级护卫舰使用聚氯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桅杆,集成32面相控阵雷达天线,实现“结构即传感器”的一体化设计。

初审:孙世奇

复审:成自来

终审:陈光中

分享到: